近年来,我区坚持“生态立区、旅游活区、创新强区”的发展方针,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吴楚文化、渔业文化、禅宗文化内涵,加快构建全覆盖、全惠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休闲文化产业,逐步提高文化对我区生态文明的贡献率,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梁湖区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区充分利用吴楚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休闲文化市场,促进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梁湖区现有民营文化产业企业106家。其中民间演艺团体15家、文化传媒公司5家、文化工作室12家、KTV等13家、网吧14家、书报刊亭3家、音像店7家、游戏室16家、印刷企业3家,复印打字室9家。健身会所1家、收藏类3家、音乐酒吧5家。总投资7035万元,吸纳就业人数5000人以上。
(一)休闲文化产业日趋繁荣
梁子湖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吴楚故里,我们紧紧围绕吴楚文化做文章,大力推动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突出人文景观。以梁子岛、张裕钊文化园、青峰寺、武昌观为基点,结合生态旅游充实了吴楚文化、渔业文化和禅宗文化元素,打造了“张体”书法长廊、范文杰麦杆画展厅等艺术厅廊,建设了梧桐湖大垅社区“孝”文化、东沟张家湾“和”文化、沼山东井村“义”文化、太和朝英村“红色”文化长廊,让人们在休闲旅游中感受梁子湖文化的独特魅力。突出历史景观。在沼山、青峰山和龙山等休闲景区,按“点石成金、有生于无”的创意思维,进行景点文化资源开发;挖掘了金盆脑、武昌山、周瑜点将台、三国蜀将关羽磨刀矶石、张家楼房等历史遗存。一批综合性景观的文化厚植,带动相关文化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全力塑造吴楚故里休闲文化形象。
(二)文化演艺产业丰富多彩
近年来,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扶持全区民间演艺团体、民间艺人和文学创作者。麦杆画大师范文杰的作品《秋牧图》,在“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国际艺术博览会获铜奖;表现梁子湖渔民生活的《捕鱼图》,获湖北省二轻工业系统艺术创作二等奖;《水乡情韵》在华中旅游博览会上获金奖。范文杰潜心制作麦秆画系列巨制“梁湖十景”——“梁湖渔歌”、“关公磨刀”、“周瑜点将”、“沼山叠翠”、“青峰古刹”、“裕钊故里”、“熊桴伏虎”、“梁湖湿地”、“梧桐栖凤”、“百里长港”,大胆吸收国画、版画、剪纸、雕刻、烙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表现力大大提高,成为来梁子湖游客喜爱的工艺品。梁子湖复兴文艺剧团、乡土文化剧团表演的乡土节目《挖苕歌》、小品《说媒》、歌舞《十送情郎哥》等节目都走入省市大舞台,多次参加全市文化汇演,获得优奖的好成绩;同时,民间雕刻艺人张声祥“牧童吹箫”等作品在澳门“全国内地春节习俗展”中获得何厚铧深情赞美。体现鄂楚文化特色的《梁子湖民歌》已经出版发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梁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戏曲曲艺、民俗活动、口头传说和手工技艺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凝聚着梁湖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着浓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梁湖民风民俗特色鲜明,麦杆画、剪纸、烙画等民间工艺制作精美,民间古玩等藏品颇丰,玉莲环、牌子锣等曲艺丰富多彩。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零”的突破,成功申报《玉莲环》、《牌子锣》、《穿花龙舟》等3项非遗项目并获省政府、市政府批准。以谢埠千张、梁子湖大闸蟹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名吃,以楚风竹韵、木雕手工制作工艺产品与通过现代工艺生产的珍珠工艺品交相辉映,促进了梁子湖休闲文化产业发展。
(四)文化与旅游得到有效融合
依托采莲船歌舞、祭湖仪式、穿花龙舟、梁湖哦歌等独特的渔文化资源,开展梁子湖捕鱼节、红枫观赏节、采菱节、蓝莓节、荷花观赏节、胡柚采摘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形成较大的旅游吸引力;基于牌子锣、玉连环、民间音乐等独特的曲艺文化,呈送给游客丰美的文化大餐;依托雕花剪纸、麦秆画、木雕、竹制品等民间艺术,开发子梁子湖胡柚、水产制品、工艺品等特色旅游礼品,实现梁子湖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以梁子湖为依托,以人湖和谐理念为指导,建设梁子湖水生态展示馆,形成以湖泊保护、生态修复、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展览展示、商务会议及湖泊科研等为一体的水乡多功能文化。
(五)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
2016年11月11日,湖北威万影业实训研发基地项目在梧桐湖新区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正式揭牌。标志着梧桐湖生态健康科学城迎来又一家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湖北威万影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影视投资、制作、发行于一体的综合性影业公司,旗下有星创影视培训学院和湖北微星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两大全资子公司。涵盖摄影、摄像、灯光、编剧、导演、动画、3D、特效等。微星影视旗下有企业微电影V1film、企业家微电影V1boss、爱情微电影vision1、儿童微电影V1babe、V1特种拍摄(3D\VR)五个子品牌,将大力带动文化行业在园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影视行业产业链的发展,推动湖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意识弱,机制建设不健全
休闲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它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耗能低、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是加快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三产发展、解决富余劳力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区对文化事业和休闲文化产业虽然很重视,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发展休闲文化产业看成是文化部门的事,没有把休闲文化产业看成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来抓,目标不明确。没有建立专职协调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抓落实。比如吴楚文化产业、渔业文化产业,是我区最突出的特色品牌。但缺少支撑吴楚文化和渔业文化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产业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现有的休闲文化产业大多处于初级、分散、低产摸索阶段,缺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品牌产业。休闲文化产业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现有的景区、美丽乡村虽有文化元素,但特色不明结合深度不够,没有与休闲产品研发结合好,更没有与商贸购物、休闲娱乐结合好。现有的文化企业产值利润率低;缺少具有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缺乏含有“梁湖文化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
(三)专业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高端人才;二是缺少编导、演艺专业人才,产业发展没有领军骨干和支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和灵魂。审视国际、国内环境,面对兄弟市、区和周边地区休闲文化产业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做好梁子湖区“十三五”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将文化做成产业,将产业做成文化”的思路,把休闲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做到极致,做得更好。
(一)抓环境优化
一要抓产业规划。认真总结“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创新制定我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规划,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要围绕我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全省有机农产品安全岛、大健康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抓手,突破点和着力点,确保规划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抓党政推动。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
三要抓力量整合。根据“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四管相统一的要求,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以理顺党政、政事、政企、事企关系为重点,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管理机构。
四要抓政策制定。要紧靠政策、争取政策、运用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结合我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建设文化园区、引进文化项目、培育文化企业、做大文化品牌等方面制定专项扶持措施,并在土地出让、税收优惠、融资政策、租金补助、人才引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抓项目带动
全区上下应树立抓文化产业项目就是抓经济、抓文化产业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文化产业项目就是抓落实的意识。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趋势,积极应对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变化,努力提高全区文化全要素生产率。强化对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意策划,加强对高速发展业态的抢跑布局,突出对全区重大文化创意项目的支持引导,建议重点围绕实施“3355”工程。即:打好吴楚文化、渔业文化、禅宗文化“三张牌”,成立吴楚文化研究会、梁子湖休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梁子湖文化企业协会“三个组织”;积极挖掘梁湖本地文化资源,打造五大特色文化中心:梧桐湖吴楚文化产业园、东沟张家湾“华中楹联第一村”、沼山张裕钊文化园、太和新建村渔业文化公园、涂镇万秀村湖北婚俗文化村,形成梁子湖区五大文化群:吴楚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渔乡民俗文化产业集群、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宗教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书法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三)抓产业融合
应把“文化+”作为我们的一种工作习惯,让全区上下从思想上认识“文化+”的意义,从行动上将“文化+”融入到各项工作中,让“互联网+”与“文化+”成为我们新时代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应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教育、体育休闲、大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一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依托梁子岛、沼山森林公园、龙山风景区、梁子湖湿地公园等景区和捕鱼节、红枫观赏节、蓝莓节、采菱节、荷花节等节会活动,将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等文化元素与旅游要素有机融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创新区”。
二要大力发展“文化+农业”。将文化融入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将手工艺品、民俗服饰品等当地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元素放在乡村里面、放在农家乐里面、放在农业园区中,打造一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的现代生态画卷,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和“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彩格局。
三要大力发展“文化+城镇”。要将独特的吴楚文化、渔业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凝结其中的“重情有义、直言实干”的梁子湖人文精神等,融入到城镇化过程中去,融入到城镇改造。特别是太和美丽县城建设,在改造建设中一定要突出梁子湖独特的传统文化、自然风貌,延续城镇的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