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武鄂协同发展的战略决策,以进一步协同推进武鄂两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保护为重点,以增强两地人民获得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面向大武汉开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对接合作,推进武鄂两地发展战略协同、经济发展协同、公共政策协同、城市功能协同,促进两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加快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鄂州国际航空大都市建设作出贡献。
鄂州作为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城市之一,2015年步入全国最具活力200强宜居城市第45位,位居湖北省第二,社会治理位于湖北第三,并且是武汉“1+8”城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中部崛起战略、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五城同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给鄂州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鄂州与武汉中心城区在距离上仅52公里,距离近、两地人流、物流、经济流联系紧密,如何主动融入武汉同城化进程,搭上武汉市发展快车,提高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大有文章可做。
一、鄂州对接武汉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两地的距离很近,鄂州距武汉中心城区仅为52km,与咸宁、黄石、黄冈相比,具有区位、地缘优势。
2、两地的各项建设联系紧密,长江水道、梁子湖水道一线穿珠,武福铁路穿境而过,京广、京九铁路与市区相通,沪蓉高速、316国道横穿东西,106国道纵贯南北,市区距武汉天河机场70km,汉鄂高速仅30分钟路程,武黄城际铁路鄂州直达武汉20多分钟;鄂州武汉移动、联通均成功开通“两城一地”业务;武阳高速计划横跨梁子湖涂镇、公友、太和镇,正在建设之中;投资2000亿的航空都市区的建设正在实施之中;两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高度融合和对接带来显著的“同城效应”。如:武黄高速、汉鄂高速连绵带城镇规划建设,大梁子湖生态体系建设,梧桐湖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两地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建设,“互联网+”,物流、电商、鄂钢融于武钢,发展大道与武汉雄楚大道的对接,两地邮政、通信的融合、统一区号027,葛店药谷、华容红莲湖、梁子湖、梧桐湖、武汉港、鄂州经济开发区、滨江经济带、造船业、码头等各项建设与武汉的整合和对接,政策、行政审批的简化和主动对接。
3、两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表现在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内的经济流量是城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鄂州对接武汉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立发展战略协调组织机构,平衡武鄂行政地方利益,让市场准入、优惠政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和流转及入股、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破除行政管理体制的壁垒,加强经济协作和利益协调,使得两个城市的资源能够统一配套。
2、积极消除两地行政壁垒,保证经济要素武鄂间顺畅流动,共建市场准则、市场制度、市场规则、两市企业在工商注册、税收政策、商品流通给予同等待遇,让企业跨地区经营,共筑金融、产权、人才、科技等市场一体化平台,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同城的基础上扩大金融服务边界,建立投资、消费、进出品贸易、融资网络体系。
3、社会资源主动融入大武汉城市圈,使居民城市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同城化,推动社会事业、经济文化协同发展,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在教育入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生改善、医疗卫生、医保等领域的限制,整合教育资源、劳动就业供需平台、劳动市场监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数字化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让各项资源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推进医疗制度改革和医疗合作,同城医保卡互通,同城社会保障卡互通。
4、协调产业分工,促进产业整合和优势互补。在协调产业布局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的互补整合,让金融保险、贸易服务、港口物流、中介咨询、会展服务、生产性服务体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武汉市是汽车制造中心、船舶业制造中心、工业重镇,可动员鄂钢、多佳纺织、顾地塑胶、银龙管业……等知名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配套产品和零配件,依靠大梁子湖、梧桐湖开放开发体系,生态立区,打造非金属产业,高效作物种植业,建立蔬菜基地、林果基地、竹木基地、畜牧基地、水产基地、非金属基地、农业合作社、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基地,打造宜居村庄和美丽乡村;依靠葛华新城、葛店药谷、红莲湖新城、鄂州经济开发区、滨江经济带、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鄂钢集团公司、“恒大首府”商居项目、航空都市区的建设,推进物流、“互联网+”、电商平台、智慧城市、邮政电信、移动、联通信息、“四化”同步、“五城”同创、“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积极与大武汉融合,推动武鄂同城化进程。
5、加强两城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既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又增强教育竞争力。
众所周知,湖北是全国有名的教育大省,武汉市高校林立,是中国第三大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和教育是武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学,武汉已经占了两席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生命科学研究也在世界小有声誉, 医学专家的摇篮--原同济医科大学(现并入华中科技大)、教授的摇篮--华中师范大学等众多中国一类重点大学纷纷云集于此。目前华中师范大学、华夏学院落户梧桐湖新区,对我市今后对接引进一批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积极推进开发区、新区与武汉高校院所全面合作,全力争取华科机器人研究院、武汉大学工研院落户葛店开发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院、陶瓷3D打印中心、武汉科技大学联合检测中心落户鄂州开发区;红莲湖新区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平台正式签约,这些都是分享武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的最好证明。这样既让鄂州成为武汉高校优秀人才的输入基地,又让鄂州成为武汉高校院所的孵化基地。这样的举措对于武汉和鄂州发展起共享双赢作用。
鄂州与武汉比邻而居,现代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平衡,要实现武汉鄂州在基础教育方面实行战略对接,还须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对接武汉。推行数字化应用管理,提升教育管理效益。包括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工管理、资产管理、教科研项目的管理、实验管理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加强教学场馆、设备等教学设施信息化管理,推行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文字、视频沟通,实现管理过程数字化、教学设施数字化、网络资源数字化。杜绝一切人为的因素,真正实现“阳光教育工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高标准引进教师,组织教师学习培训,组建名师库、专家库。开展教学骨干、教学名师的培养。三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加速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提高,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我市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市,我们要借助这个契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对接武汉参与国家教育云的建设所取得很好的发展,构建覆盖全市教育机构的安全、高速、开放的教育城域网。实施“班班通”建设工程,推进多媒体、电子白板、电子书包进教室;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在教育决策、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资源共享、教育管理、教学应用、远程学习各方面打造向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公众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建设包括课程库、课件库、案例库、试题库、文献库、专家智能库等基础教育资源库。充分采集、整合、挖掘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共享;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和研究,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的指导、研究和服务。我们要充分利用武汉信息化成果辐射鄂州。四是利用武汉的优质教育资源,组建教育集团,提高办学水平。借助梧桐湖华师学校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组建教育集团的成功经验在我市组建1—2个教育集团。组建教育集团,可以利用专业团队来管理学校,加快教育的均衡发展。
鄂州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骚客,在鄂州留下了大量的流传千古的诗文。鄂州与武汉在历史文化上高度对接,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为鄂州在旅游开发上奠定雄厚的基础。
6、两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共建共享,共创和谐的生态环境。武汉鄂州一衣带水,长江、梁子湖两地共享互通,需加强水资源、林地、湿地、大气的保护,两地急需建立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着力在生态林保护、湿地保护、污染防治、流域水资源保护、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力求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高度统一。
7、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建共享
力求两地在公路、铁路、航运、空运、供水、供电、供气、信息一体化,网格数字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宽带网络、“互联网+”、政府和企业信息平台、智慧城市管理网络、城管交通管理网络“120”、“110”’、“119”、“12369”、“135”、“114”……等服务设施的高度融合,共享发展平台。移动、联通取消同城漫游费,信息实现同城化。
武鄂同城化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政府、市场、企业、公民社会必须顺应国家“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在同城化发展的必要性、基础条件、创新协调、绿色高端、开放共享、组织协调、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和经济文化发展、产业协调发展等战略节点上做文章,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政策实施、协调创新、绿色发展,让政府、企业、市场、公民社会在同城化下高度融合,让市场在资原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实现武鄂同城化实质性融合,为两地人民谋幸福,谋福祉。
课题责任人:民盟鄂州市委会主委熊金林
课题负责人:鄂州市政协秘书长 郭晓春
课题发言人:鄂州市政协秘书长 郭晓春
课题专家: 蒋惠园(全国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报告执笔人:鄂州市吴都中学教务主任 付先
鄂州市吴都中学教师 朱红
课题组成员:郭晓春、付先、柯凡胜(鄂州市幕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