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泉州市工商联会员企业3万多家,泉籍异地商会200多家,基层商会、行业商会众多,两次获得全国工商联系统“先进集体”荣誉。成绩得益于工商联干部队伍活力焕发。党组在市工商联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上主要用严、炼、帮、带“四字经”,管好干部,成就事业。
突出“严”,注重队伍结构优化,严把人员入口关。
党组在研究进人时,首先考虑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包括年龄、知识、能力结构。宁可得罪个别人,也不搞照顾性安排,主动请组织部门推荐,主要面向基层挑选,坚持用好干部标准考察干部。2007年以来,共调入科级以下干部10人。专业和年龄结构都得以优化。实践证明,补充的“新鲜血液”很快进入角色,激发了机关活力。
放手“炼”,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
党组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干部,按人才成长的规律用干部,积极创造条件让干部在各种环境中锻炼成长。发挥传帮带作用。领导干部下基层、去调研、出差时都尽量带上机关干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和锻炼。搭建工作平台,让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协助承办“第四届海峡两岸商会经济论坛”、举办泉州市工商联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以及筹备“海陆丝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等大型活动,不断提高工商联干部综合协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协作意识。因人而异,适岗适配。结合干部个人的性格、兴趣、专长安排岗位。一位在工商联工作20多年的干部,不善言辞,但偏好收集整理资料,党组安排他侧重于做文字工作,颇有成效。支持干部参加学习培训,鼓励支持干部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2007年以来,工商联机关干部已有3人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选派干部参加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在协助承办“第四届海峡两岸商会经济论坛”中,全体干部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并为市财政节约20多万元经费,得到福建省政府等各级部门表扬。
用心“帮”,因势利导,当好干部成长的“助推器”。
要让干部安心干事创业,必须有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要让他们看到希望。“增灶加粥”。“僧多粥少”现象长期困扰压制了干部成长的空间。中发[2010]16号文件下发后,党组抓住时机,申请增加编制和内设机构,核增干部编制3名,核增正科级领导职数1名,新增设研究室,找到了有效缓解干部队伍老化压力的处方。“借梯上楼”。形成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工商联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环节。2007年以来,党组共推荐提拔3名干部到副处级岗位、6人(次)到正科级岗位、4人(次)到副科级岗位、1人被选调到市委统战部工作。“赛马选秀”。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创先争优。机关多人多次获得“全省工商联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光彩事业组织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4名机关干部被记三等功。
积极“带”,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塑造好干部形象。
党组成员率先垂范,致力于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环境。创建学习型机关。开展“爱读书,读好书”活动,在办公室设置清风书架,要求每位干部做到“五个一”:每天读书不少于一小时、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做一本读书笔记、做一次心得交流发言,以提高干部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创建服务型机关。鼓励干部钻研业务,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2007年以来,工商联干部针对民营经济的热点难点,撰写调研报告70余篇。4件提案被评为全国地方“两会”工商界优秀提案。
(本文刊发于2015年第9期《中国统一战线》杂志,作者泉州市委统战部蔡文良)